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世界看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风口”来了!


发布时间:2017-12-25 09:11:19 来源:南方网

第一次在电视新闻中了解到大疆无人机,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发现,中国企业开始从过去的跟随者,变成全新领域的开拓者。“当时我就觉得,中国企业新的时代来了。”如今,他每三个月就会来一趟中国,调研企业创新。 


自从在美国硅谷、香港和深圳三地同步创立柔宇科技以来,其创始人兼CEO刘自鸿就成了“空中飞人”,频繁辗转三地。现在,这家“全球同步创新”的企业已在国内外储备了1200多项知识产权。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战略及研究总监黄小军注意到,近年来广东企业到美国进行海外并购,不仅买资产,更开始买技术、买团队、买整条生产线,“像珠海艾派克收购美国利盟国际,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 


当我们走进三大湾区寻找可借鉴之道时却意外发现,世界同样在紧密关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举一动。 


是什么吸引了世界目光? 


第一次在飞机上俯瞰港珠澳大桥时,在旧金山生活多年的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发出惊叹:“旧金山湾区有5座大桥,但长度加起来还不到港珠澳大桥的一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未来十年注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粤港澳大湾区之“大”,令人瞩目。从经济规模看,粤港澳大湾区已超过旧金山湾区、直追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56年内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说。 


从港口吞吐量来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超过6500万标箱,是排名第二的东京湾区的8.5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所长天野真也说,深圳、香港的港口货运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六,但两个城市的港口货运量之和超过全球第一的上海,仅这一数据就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惊人容量。 


粤港澳大湾区之“大”,也反映在空间与人口上。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达5.65万平方公里,远超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的面积之和;人口约6800万,比三大湾区中人口最多的东京湾区还多2400万。 


“东京湾区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难题,但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结构偏年轻,比如深圳大量创业者都是30多岁,这将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天野真也坦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在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510年后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相信这里将成为强大的‘智力高地’。” 


但不容忽视的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大而不强”的挑战:如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等核心问题有待解决。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密度只有三大湾区的46%,人均GDP比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少一半以上,不及旧金山湾区的20%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这是其他湾区所没有的。要更好地融合珠三角的有为政府和香港的有效市场。”前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尹伊文说。 


在龙门资本总经理朱丽洁看来,仅以风投为例,硅谷看重创意,纽约看重盈利。但“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生态圈,天然具备这样的多样性,比如深圳和香港的市场就存在天然差异,双方相互制约、自由竞争。 


“发达的蛛网铁路布局是东京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日本大学教授朽木昭文观察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正全力构建“1小时生活圈”,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不断迎来新进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必然会带来产业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的“风口”来了 


纵观三大湾区产业发展史,它们的加速发展都伴随着特殊的“风口”。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的发展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东京湾区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纽约湾区金融、文化、机械制造、军工、石油、制药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实力雄厚,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制造中心。 


旧金山湾区则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站在了潮头,以硅谷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奠定了其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地位,并至今引领着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潮流。 


如今三大湾区已顺利进入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而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仅约60% 


不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跑”的“风口”已经来临。ABB集团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顾纯元指出,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推动众多行业变革转型。中国已成为这一轮全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距离正持续缩小。 


“世界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时,成功的湾区往往都能早早介入,并因此获得变革带来的红利。”顾纯元说,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换道超车”,串起三地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湾区。 


艾默生总裁孟瑟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已到了关键转折点,制造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发展好了很可能实现超越。”他特别提醒道,数字化转型将发挥重要作用。 


“风口”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一定基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丰富、市场最活跃的地区,初步具备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市场空间及企业主体,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策源地之一。 


裴长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出现技术创新引起产业创新的趋势。如果能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重点,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效率源泉,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融合与升级有望得到加速。 


怎样实现“9+2>11? 


回顾此次三大湾区调研,开放性、创新性、区域协同和宜居宜业是全球专家学者提及最多的世界一流湾区的四大特性。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区域协同尤为关键。通过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协同,充分激发“一国两制”下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宜居宜业。 


“你很难找到一个城市能满足所有条件或拥有所有东西。寻求联合、分工协作,甚至是良性竞争互相促进才是明智的做法。”旧金山湾区政府联盟首席经济学家Cynthia Kroll说。 


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区域界限。孟瑟建议,要建立跨产业、跨国界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突破距离限制,吸引全球企业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联合创新。 


裴长洪指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新的生产标准和市场规则。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崔屹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可弥补粤港澳大湾区缺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短板。他建议,粤港澳三地可借鉴旧金山湾区政府、大学、企业共同成立产业联盟并进行关键技术研发的经验,建立粤港澳重大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金融创新同样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为什么华尔街对全世界有这么强的吸引力?因为纽约是一个流动的城市。”朱丽洁说,“它的人才是流动的,它的信息是流动的,它的资产是流动的。”但朱丽洁同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不能简单地照搬旧金山或纽约模式,“不同的‘土壤’培育不同的企业,我们要帮助企业到适合他们的资本市场去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我们很期待看到你们在金融创新方面做出好案例。”尹伊文说,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够通过创新形成新的金融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将更加巨大。 


而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 


熊晓鸽建议,粤港澳三地可联合打造“湾区产业成长基金”,引入全球海量创新项目,也为湾区内原有优质企业提供成长期金融服务。 


“互联互通是当今时代的元模式。”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中这样写道,地理、经济以及数字等方面的互联程度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新标准。